如何守护学生心理健康?这所国家级特色学校建起令人安心的“防护网” | 头条
每到临近高考,很多中学都会上演接二连三的“动员大会”。而在合肥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合肥一中”),你会看到属于高三学生的嘉年华狂欢。
在这场高三毕业前两周的“BOOM”嘉年华中,26000多只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气球铺在操场上。一声哨响,2200余名高三学生一起冲进去,踩爆操场上的气球。在噼里啪啦的气球爆裂声中充分释放压力,场面十分壮观!
“BOOM”嘉年华是给高三学生在高考前两周的放松和解压的狂欢,有效、健康地缓解了高考前的学习压力,也成为合肥一中的特色心理活动之一。
“BOOM”:高三毕业前两周的嘉年华
作为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合肥一中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不仅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高中心理教育基地,还为学生成长织起了一张“心理健康防护网”,包括多角色服务体系、心理教育课程及活动、学生心理筛查、及时跟踪干预、社会力量参与辅助、家校互动合力等。
爱的接力棒:
立足学生成长的多角色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事情。
从学生心理委员到班主任,还有不断加入的兼职心理教师参与、关键时刻的心理教师干预、学校与高校专家及社会机构建立合作等,合肥一中完成了从筛查、日常关注、及时疏导、适当干预、积极引入专业心理治疗的心理健康服务流线,已经形成了闭环,或者形象地说,就像一个“爱的接力棒”。
● 学生心理委员:是同伴,也是活动策划者
2009年10月,第一批学生心理委员在高二年级各班产生,并由这批心理委员成立了校心理社团。心理社团的成员都是各年级的班级心理委员。
班级心理委员做些什么?
班级心理委员,因为既能得到心理教师的辅导,也能与同学天天在一起;所以,对于身边同学的心理波动,能第一时间发现,也更能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情况。
更主要的是,心理委员是心理社举办一场场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团队的成员。每年5月的心理周,除了一些传统的心理活动项目,还要策划一些创新的项目。
● 班主任:设计心理主题班会课,细心观察每个孩子
在合肥一中,班主任大多是从高一跟到高三,对自己班里的学生了解很深入。所以,学校让班主任承担了学生心理观察者的任务。
具体来说,有三件事要做:
1. 学习心理知识,并制定班内的心理教育方案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利用假期参加统一的心理教育的相关培训,班主任更是不可缺席,而且还要在任班主任开始,就要写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与年级组和心理中心教师共同讨论,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课程。
2. 开好每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每周一下午的第4节课必须开主题班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占用。主题班会结合学生的不同学段,进行系统设计,即可以参考学校统一的《中学生成长教育》(教师用书)的系列教程,也可以自行设计主题课,主要围绕认识自我、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学习心理、生涯规划等维度。
班主任在与学生心理委员商讨后,大多主题会落脚在励志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情绪调节教育这四个大的板块进行。
3. 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性格和状态
学校有几千个孩子,如果只是靠心理教师,肯定无法应对现在的学生心理状况,尤其是班主任基本每天都会和孩子相处,每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心理波动,他/她应该是第一发现者和观察者。
学校要求每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设计心理教育课程,并通过班会的形式落地。该校班主任根据学年度的班会要求,做了系统的班会课安排。
通过长期观察,班主任发现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及时反馈给年级组,由年级组向心理中心提出请求,心理中心再根据兼职心理教师的进一步约谈和筛查,判定是否需要,以及需要怎样的方式进行接入和干预。
● 兼职心理教师:分担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爱学生的初心
一所有6000多名学生的学校,只有3个心理教师是不够的。学校鼓励学科教师参加心理咨询认证的考试,并把有热心、愿意付出更多的兼职教师纳入到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序列。
从班主任关注学生的细节,再到兼职心理教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更系统的轨道。
高一年级组的历史教师朱晓丽,原来就是班主任。在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愈来愈多后,她就自学心理学,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证,积极地加入到兼职心理教师这个行列。
朱晓丽老师不仅在个案辅导中经常给予学生帮助,她还把积极心理学的有关认知纳入到学科教学中。“学科育人里面就含着你怎么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本身我们历史学科资源就很丰富。”
“她的历史课,犹如一次心理大测验!”学生们每次在朱晓丽课上都饶有兴致。例如,朱老师前段时间讲到唐朝,她就讲“唐朝文化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包容和开放,所以造就了盛唐”。
那么,延伸到个人成长,心理学中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相处原则就类似于“盛唐的文化和气魄,包容和兼收并蓄”。然后她讲这种兼收并蓄,可以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那么同样它也对个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 心理教师:全方面服务,竭全力而为
学校目前有3位专职心理教师,但她们的阳光心理中心却做得风生水起。
1. 开设学生必修课和社团选修课
学校除了高一、高二必修的心理课教材由心理中心教师主要参与编写之外,还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办主题选修课。
例如,心理教师刘海培将生涯教育课与高一新生的心理社团课结合,设计了一堂“预见未来”主题课。
这堂课以马丁·萨维克斯的生涯建构理论为依据,从生涯发展的核心任务——生涯适应力模型中好奇心维度(即未来我想做什么?)入手,引导学生对“变化”的敏感,提出应变能力(生涯适应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己在高中尝试、冒险、询问(因应行为)搜集信息职业探索(生涯干预),提升探索能力,进而提升未来指数。
2. 学校心理大活动:职业模拟大赛
由合肥一中发起的全省中学生职业模拟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每次活动的全程策划和执行,大都由学校的心理教师团队和学生心理社团来承担。
中学生职业模拟挑战赛,旨在通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编写、朋辈间的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以不同的职业模拟、体验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中学生了解大学与专业、职场与职业等状况和趋势。
例如,高一(九)班 的卜语涵,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中分析道:
3. 学生心理疏导:心灵港湾的午间时光
每天中午,心理中心的教师都会被学生约满。在学生眼里,那浅绿色的安静的心理咨询室,更像一处心灵得以安顿的港湾。
“我们每天都会打开安放在心灵大道的那个信箱,看看学生们自己写的心理咨询需求信。”心理教师郭缨说的那个信箱就安在心理中心的走廊,“孩子其实大多单纯而无助,关键时刻给予他们的心理疏导,其实看似很平常,但对于个体,也许就是一次命运小船在暗礁中的转弯。”
4. 家长课堂:家长成长动力小组
学校会组织不同层次的家长课堂,心理中心的教师还加深服务层次,又专门成立了“家长成长动力小组”。
从2015年3月起正式成立第一期“家长成长动力小组”,到现在已经举办了5年。家长成长动力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采用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取向,注重此时此地的自发表达,在人际互动中获得自我成长。
活动以自我疗愈成长为目的,通过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团体动力,相互帮助,促进家长对自身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特点的自我觉察,并调整、改善人际关系,缓解情绪问题,实现心理成长,继而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5. 社区合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更多力量加入
为了陪孩子顺利读完高中,很多妈妈就近居住在合肥一中附近的社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亲子关系的问题。
正好社区也希望得到一些专业的支持,建立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于是,从2008年起,合肥一中与明珠社区合作举办“陪读沙龙”;2018年9月,又与滨湖明珠社区共同合作,组织开展了“益家亲——陪读妈妈心理辅导”项目;2019年3月起,由合肥一中、九三学社包河区基层委教育专家主导的“魅力妈妈”课堂正式开讲,每一季8堂课。
例如,第二季“魅力妈妈”课堂第四课:保持距离,与“猫”共舞。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猫每次只能走邻近的一步,然后围猫的人每次只能出一个棋子,若猫被困住,则围猫的人获胜,若猫到达棋盘的边界,则猫获胜。成员们两两分组开始游戏。当“猫”的成员获胜时,换另一组的一个成员当“猫”来继续。起初,成员们觉得“猫”很容易就获胜了,围“猫”的人太难了。第二轮,心理老师就引导成员找到围“猫”的技巧,现在围“猫”的一组总是获胜了。大家对这个游戏的看法发生了反转,成员们认为“猫”突出重围好难。
心理教师表示,以不同游戏角色代入,就会体验到突围边界和筑坝之间的不同体验,这个游戏是提醒家长应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性强,需要给予独立成长的空间。
共建系统:
学术与技术并进,家校社三位一体
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学校的一项“工作”,其实这也是教育中的一种价值观体现。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健康长大,辅助每一个人度过一段成长挣扎与困惑期。
为此,合肥一中基于多角色服务体系,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边界,形成学术与技术并进、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共建共创系统。
● 校本教材:有效保障心理健康教学资源
合肥一中校本教材的开发极具规模,最高峰时候同时有35门校本课程,学校规定每周三为校本课日。关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他们就有《中学生成长教育》《中学心理委员培训指导手册》《高中生职业发展规划》《成长电影赏析》等系列特色课程和教师用书。
通过教材的出版,学校希望为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健康提供学习资源。教材内容力求覆盖高中生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介绍实用解决方法,为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
比如,高一至高二的《中学生成长教育》校本教材系列,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求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参订)》为指导,参考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结合学校的教育实践来确定,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这套教材包括高中一年级至二年级的《中学生成长教育》学生读本和《中学成长教育教师用书》,共有“认识自我、社会地位、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学习心理、生涯规划”六个章节,每个章节设计3~4个课时。在课时内容设计上,力求认知和体验并重,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师生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
再如,在新高考改革即将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合肥一中联合高校心理学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的专家,编写了《高中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学生用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全书分为:未来说来就来、360°的自己、职业大世界、突破选择困境、未来之路共五个单元。
● 学术支撑:高校把课题研究放在学校现场
合肥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从而获取了理论的引导和支持。2011年开始,他们相继与合肥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在合肥一中建立心理学实践基地。2012年4月,在原有的心理咨询中心基础上扩建,由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日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孔燕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系张洪波教授等专家指导,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而建成了阳光心理中心。
至今,学校心理教师与大学教授共同完成了《大学与高中阶段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一体化建设研究》《某重点高中学生情绪症状影响因素随访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等论文6篇;联合举办了20场到校讲座和教研等。
尤其是与安徽医科大学张洪波教授的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数据研究上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张洪波教授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合肥一中与该大学的合作情况。
她说:“我们大学其中一项研究方向,就是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这也是健康中国2030计划中的一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素养?她概括为三点:
1. 如何具备预防心理问题的知识;
2. 如何来识别潜在的心理问题;
3. 如何来应对心理健康中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研究表明,大概有10%~20%的青少年都经历过心理障碍的困扰。从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筛查来看,大概跟这个比例也差不多。比如说,在高中生里面有明显焦虑症状的有5%左右,有抑郁症状的在10%~15%之间,有强迫症状的有10%左右。这里面要注意的是,如果按照临床诊断来讲,这个比例会低一些,因为临床诊断是以疾病为标准的。
而我们与基础教育领域学校共同的研究,更主要是如何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心理问题的初期干预,同时也包括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构建和影响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例如,我们与合肥一中的合作中,就与学校达成“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为核心关注点,开始特别强调对孩子能力优势的培养和保护,比如说好奇心、自信、感恩、热诚等等。 ”
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里面,以及学校教师学科育人及心理导师等方面。在合肥一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方面,我们也鼓励教师主要用“正念疗愈”方法。
张洪波教授还在她们与合肥一中的合作中,提出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就如她讲到的“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化状态的三个方面”。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而不是成绩。
第二,学校要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活动来支持孩子遇到的一些成长困惑。
第三,要定期做心理筛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最后也要与家庭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良性闭环。
例如,合肥一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已经逐步建立了一种他们自己的服务模式,她称之为“联动模式”。具体来说,学校首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其次,学校每年给学生做一次心理健康筛查,而且这个筛查情况,心理教师会非常慎重对待。因为,人的情绪是波动的,很多时候受当下状态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心理教师都会在筛查以后再进行复查,也就是说会当面跟测评数据有明显特征的学生面谈,再次确认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再次,根据复查后等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师如果在心理疏导中发现学生情况较严重,就会与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对接,或者选择校外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进行转接工作。同时,学校也会联动家长,引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一起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疗愈的全环节。
● 大数据应用:心理测评量表的背后信息
合肥一中坚持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评,并编制量表进行数据积累。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心理中心与安徽医科大学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旨在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上一层楼。
第一,形成心理危机预警。对于测评提示的高危学生,由心理咨询老师主动对他们进行危机预防或干预工作,对于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畴的学生及时予以转介至督导机构进行咨询、干预或治疗。
第二,心理问题集中梳理。通过每年的筛查,集中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团辅活动,进行疏导。
第三,结合大学研究成果,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活动,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与时俱进。比如《中学生成长教育》(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从2014年开始,每年都有部分内容的更新。尤其是现在的高考制度改革,以及当下青少年对于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的需求,在调研数据的信息上,学校及时开发了《高中生职业发展与规划》的新教材内容。
● 家校合力:学校与家长一起找方法
合肥一中致力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通过家长成长动力小组、高三家长考前减压辅导、社区联动、家长读书分享会、家长瑜伽活动、家长学校、家长工作坊、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创新活动,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更好地参与进家校合育中,从而形成家校合力,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唐艳梅的孩子2019年就已经考上了大学,但是她一直还在家长工作坊、家长学校里做义工。她还自学了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课程,就想把家长们遇到的教育困惑与问题,找到更多的科学理念支撑。谈到如何与学校合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家长成长动力小组中有一个妈妈遇到了一个难题:女儿在高三下学期,突然不想到学校去上学,只想在家里自学。妈妈很急,也很生气,跟女儿大吵一番。可是也没任何办法,女儿还自行跑到市内的外婆家不回来了。
她们就与学校的班主任和心理教师都做了沟通,发现孩子做这样的选择其实有些道理。
第一,孩子在一个艺术生班,本身的上课氛围就不够好,孩子希望找个安静的地方,原来就会经常在图书馆自习;第二,这孩子最近皮肤有些感染,脸部的确很难以面对众人,女生嘛,都十分在意这些。
找到背后的原因,她们就把妈妈约到学校,和心理教师一起跟她讲,首先要了解孩子不想去学校的原因,然后拟出让孩子在家也可以安排好学习的计划。所以,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消除妈妈的焦虑和强硬态度。
这样纾解了母女的关系后,孩子也在家里很好地执行了学习计划。两个月后,孩子回到学校顺利地参加了高考,并考进了理想的大学。
在合肥一中,慢慢地已经形成这样一种文化:每一届新生入学,高一就成立“家长成长动力小组”;来附近社区陪读的家长,就加入“家庭成长之旅小组”,主动寻找“一家亲陪读妈妈心理辅导”,业余时间参加“幸福港湾队读书会”。往届有经验的家长带新家长,让更多的父母认识到“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校长封安保表示,“希望家长和社会,更加关注孩子的一生成长,而不是仅仅就这三年。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并做好素养培育这条主线,坚定我们的航线,让这艘载着孩子们的航船划向未来。”
责编 | 三石
排版 | Maggie